MTAD I 隈研吾:建筑真正的形,叫大象无形

2021-07-10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346.jpg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这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先生的一段话,这句话也自然地传递出隈研吾“ 负建筑,弱建筑”的设计理念。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350.jpg

隈研吾


隈研吾,被称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他和伊东丰雄、矶崎新和妹岛和世被人视为当今日本的四大建筑巨擘,“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作品,赢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由于隈研吾不断创新的精神,敢于跳脱20世纪的立方体框架,创造出建筑的和风新语汇,蔚成一种新的文化,在全世界攻城掠地。他创作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建筑——竹屋,让他在中国被熟知并成为炙手可热的建筑师。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355.jpg

长城脚下的公社建筑——竹屋


隈研吾决心摒弃强建筑的理念,并提出了他的 “负建筑”“弱建筑”的理念,那就是要“把建筑作为配角、而要把环境放在主要位置”。他认为,与“强建筑”相比,“弱建筑”或许更经得起冲击,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感受到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性之美。


用设计家原研哉的话来说就是,“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无中生有,以柔克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在日语的语境里,“负”还有“适宜”的意思,“负建筑”也就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隈研吾心目中的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359.jpg

隈研吾设计作品(日本饭山文化中心)


巧妙地拿捏建筑与环境的强弱关系。



隈研吾在设计竹屋时,考虑到的大前提,是绝不为北京城添加一栋“茕茕孑立”的建筑。在设计之初,他曾抽出一天时间漫步长城。他发现原来万里长城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顺沿着地形蜿蜒不断。于是,他构想出竹屋的外形,那也是一栋又细又长的建筑,与绵绵不断的长城相呼应。由于当初分到的是一块坡地,隈研吾没有采用通常的填平方式,而是让建筑去适应这个地形,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02.jpg

长城脚下的公社建筑——竹屋


此后,隈研吾又接手了“北京新三里屯改造项目”以及豪华酒店“瑜舍”,在这两栋建筑中,他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北京人喜欢木头,你看看紫禁城,那些木石结构的房子一直屹立了几百年,我同样希望三里屯能保留这些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东西。”


谈了那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隈研吾在中国创作的几座经典建筑:从细节中感受隈研吾设计理念的实物化。


北京前门四合院改造

北京前门四合院改造

地址:北京前门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06.jpg

北京前门·建筑外观


开放的玻璃幕墙与传统建筑结构相结合。


该改造项目位于前门东侧,在北京旧市区的中心,步行五分钟就可以到达天安门和长安街。在明清时代,这里为古典四合院居住区。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这片区域逐渐被来自不同地区的居民占据,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曾经舒适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破败。建筑师希望通过将项目转变为集办公、居住、商业、酒店和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使整个区域变成一个充满活力开放社区。


建筑的木制梁柱等结构在经过当地木工的细心分解和修复后被重新组装在了一起,立面原有的砖墙结构和外凸的铝幕以及玻璃幕墙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平衡的透明感,将四合院面向胡同街道开放。铝幕由两种铝制构件如同拼图一般组合而成,形成雕窗式的有机立面图案。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10.jpg

玻璃幕墙、砖墙和铝制构件结合形成开放而富有动感的立面,并与室内台阶向对应。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12.jpg


铝幕如同传统花格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随着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大部分代表北京过去的胡同和四合院都被拆除了。该项目以柔和的手法将四合院改造成为了开放的低层多功能设施,以满足如今城市生活的需要。隈研吾事务所北京办公室便入驻在项目一隅。



中国瓦山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中国瓦山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地点:中国 杭州

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原场地本是一座山坡上茶园。设计的初衷是要建造一座可以从地面上感知得到的博物馆,各楼层沿着坡地的起伏形成连续的空间。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15.jpg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19.jpg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23.jpg


设计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来处理错综错综复杂的地形。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在外观上唤起人们记忆中鸟瞰村庄时青瓦连绵的景象。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26.jpg


一片片由不锈钢索铆固着的瓦片构成了外墙的表皮,同时还起到控制室内光照的作用。

建筑屋顶和外墙表皮所使用的大小不一的瓦片来自当地的传统房屋,这有助于建筑与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28.jpg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31.jpg



云南腾冲云峰山温泉度假村

云南腾冲云峰山温泉度假村

地址:云南腾冲云峰山

云南腾冲的西北部群山环绕,云雾缭绕,在数不尽的大小山峦中,道教名山云峰山默默伫立其中。而东边的山脚下,是因“神山”而得名的云峰山温泉度假村,建筑顺着山势层层叠叠、缓缓下降,如同跟随神山的气息降临人间。来自附近采石场深浅不一的石板被组合在一起,出现在建筑的墙面、屋顶和花园的铺地中,统一却又丰富,在沉默中向人们传达着大地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35.jpg

建筑顺着山势而下


微信图片_20210710201438.jpg

建筑层层叠叠的屋顶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一方面是东方的,追求简素和自然,带有道家和禅宗的趣味,另一方面却以传统美学的基础反叛现代主义的传统。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并且不试图破坏或战胜它们的直接背景。它们的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存在当地的东西。

这大概可以视为隈研吾在中国走红的原因。他的建筑理论全是以人与自然为本,人是主角,建筑是配角——这正好跟当下中国建筑的大趋势(建筑成为主角,人却沦为配角)背驰。在建筑中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重新发现人性,透过建筑展现人文关怀,这是他带给中国建筑界的深刻启发。


文章部分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


留言

一站式空间解决方案